罗兰贝格戴璞: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长期稳中向好

  7月19日电 (中新财经 吴家驹) “虽然中国经济短期存在不稳定性,但关键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长期经济稳中向好。同时,在工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的推动下,新的竞争力正在快速形成。”

  近日,国际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接受中新财经采访,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昨天、今天、明天的看法,“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市场,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及高效的创新中心。”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受访者供图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受访者供图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财经:您如何看待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哪些方面令您印象最深?

  戴璞:在过去的十年里,我见证了这个国家在逐步开放和改革下实现的深刻变革。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我想分享一些中国成功背后的因素:顾全大局的中央规划、因时制宜的适应措施、从中央决策制定到地方政府实施的整体性方法、长期目标、克服障碍和时间的执行决心、前期对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为未来增长赋能,以及能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敏捷性。

  中新财经:是什么吸引罗兰贝格来到了中国?中国市场对外企有哪些吸引力?

  戴璞:罗兰贝格在中国的业务始于1983年,以上海为起点进入了中国,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当时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并将继续作为有吸引力的市场、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高效的创新中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发展,同时助力中国市场的发展,他们运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率先发展起来,最终走向了世界。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围绕中国经济现代化和脱碳化的新市场,将继续为跨国公司带来机遇。

  中新财经:您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前景?

  戴璞:2022年,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新冠疫情反复、西方通胀高企等问题,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虽然中国经济短期存在不稳定性,但关键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长期经济稳中向好。同时,在工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的推动下,新的竞争力正在快速形成。

  如今,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更加稳固。自2020年以来,中国生产体系对于世界经济应对疫情后需求激增至关重要。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初,中国生产体系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2022年至今,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很大压力,但中国仍在全球供应链中展现了韧性。

  更重要的是,在工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正快速打造未来经济引擎。中国越来越重视工业现代化建设,同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重承诺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也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化进程。创新是决定中国未来的根本能力。

航拍忙碌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殷立勤 摄
航拍忙碌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资料图)殷立勤 摄

  中新财经:今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措施,您最关心哪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将对企业有哪些帮助?

  戴璞:自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稳增长。尽管2022年发生了一些超预期事件,但保持稳定的主旋律没有改变,中国有效灵活地准备和运用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工具。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33项措施,以减少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其中包含在短期内解决紧迫问题的方案,以及针对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倡议。

  在这些措施中,支持性政策强调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很大,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同时,中小企业也是中国科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有超过2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着疫情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一系列挑战,支持性政策的落实,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恢复和稳定企业的运营,建立更有效的扶持机制,让经济回归正轨。

  中新财经:根据您的了解,中国市场对于外企的吸引力减弱了吗?

  戴璞:中国的B2B和B2C市场为许多跨国公司提供了额外的增长动力。在今年的疫情前,在华跨国公司遭受新冠疫情的冲击较小,这不仅有利于销量,也有利于创造可观的利润。

  由于疫情的影响,和之前相比,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有所动摇,这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难度有所增加。其中,供应链和需要线下运营的业务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如此,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深入且广泛,并将继续致力于中长期发展。

  虽然中国目前经济面临挑战,但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市场,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及高效的创新中心。与世界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的关键基本面仍然向好且独特。在供应端,由于未来不断提升的低碳生产力和亚洲影响力,中国的生产体系将持续领先。在需求端,作为世界上拥有中等收入群体最多的国家,中国市场将保持吸引力,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北京华熙LIVE(资料图)盛佳鹏 摄
市民在北京华熙LIVE逛街购物。(资料图) 盛佳鹏 摄

  中新财经:您刚才提到中国是拥有中等收入群体最多的国家,从您看到的,这十年来中国的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戴璞:近十年,中国的人口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Z世代”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和线上消费的核心群体。

  随着购买力的提高,“Z世代”的不同心态会影响其消费观念和行为,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并变得多样化。例如,他们对产品和品牌价值的情感需求更加多元;随着成熟品牌的产品迭代升级和新品牌的涌入,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或新概念。随着中国消费者选择的大幅增加,让消费者保持对单一品牌的粘性将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也更愿意拥抱本土品牌。年轻一代对“国际品牌”的兴趣逐渐降低。我们最近还看到,环保意识的增强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中新财经: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您对于全球以及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哪些展望?

  戴璞:去年,COP26(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远大的气候目标,希望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来增强低碳能源的韧性。但如今却遭遇了一些困难,2021年全球煤炭发电量创新高。乌克兰危机可能加快突显了依赖化石燃料的风险,也让各国逐渐意识到能源多样化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承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也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中国的任务仍然艰巨,因为中国的煤炭储量巨大,而且能源消耗还将继续增长。因此,留给生产模式转型的时间更少了。

  这将加速中国的创新,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转型的规模将压低边际成本。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和电池的发展已经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创新对于加快世界脱碳进程,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