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社科讲解,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密码

  大理7月27日电 (胡远航 罗婕)打开“敦煌超感知影像”AR,即可沉浸式体验虚实融合的莫高窟世界;与艺术文创融合,贺兰山岩画精品“太阳神”变身为各种产品,受到游客欢迎;通过不断保护与传承,“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共鸣……25日-26日,在云南大理举行的第二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下称“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通过精彩的讲解,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密码。

  科技赋能,让中国文物“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赛聚焦这一主题,展现诸多实践。

图为大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韩文婷,分享厘米级3D地图、高精度空间计算、AI 3D识别等创新技术让敦煌“活”起来的故事。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游客无需进到洞窟,通过手机就能观看洞窟壁画的高清数字图像及有关介绍,并可体验虚实融合的莫高窟世界,实现和九色鹿、飞天等真实形象跨越时空的遇见。

  “科技赋能,实现我们与千年敦煌的对话,也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积极的参考。”韩文婷说。

  同样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还有经典诗词《沁园春·雪》。来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赵露表示,如今游客朗诵这首词已成为红岩的一道亮丽风景,“这首词的广为流传,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和加持。”

  2018年,博物馆内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采用全息影片再现了词中的经典场景。“在三曲面屏‘裸眼3D技术’营造的北国风光中,毛主席在红岩村办公桌前挥毫并起身朗诵的历史画面重现,沉浸式的体验让到场观众震撼不已。”

  赵露表示,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和交融赋能中,观众们感悟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再次证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路径,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跨界融合,让中华文化“火”起来

  一对双圈环眼,长有长长的睫毛,头顶还有放射性线条……这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太阳神”。通过创意设计,这一岩画变身为中性笔、涂鸦尺、鼠标垫、指尖陀螺等各种文创产品,受到游客欢迎。

  宁夏银川贺兰山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讲解员李文婧,讲述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贺兰山岩画的保护与传承故事。她提到,跨界文创设计,是太阳神岩画“出圈”的密码。

  和李文婧一样,众多选手还分享《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传统文化“火”起来的密码。有人提出,借助影视、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演绎,“活化”经典;有人建议,跨圈层运作,打造融合文化IP。

图为大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在天津博物馆,承载着人们集体记忆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被赋予了新的活力。讲解员张维倩介绍,该馆馆藏杨柳青年画展,配合歌舞剧演活了年画中的人,带观众回望了以画过年的时代。此外,许多年轻人通过将年画娃娃制作成创意表情包的方式,让传统年画在现代人的手机屏幕上“活”了起来。

  保护传承,让中国思想“亮”起来

  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来自江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地的选手,讲解当地保护传承阳明心学、“天人合一”生态观、孝道思想等民族思想的实践。

  “500多年来,贵州一直守护着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贵州省中国阳明文化园讲解员李青介绍,中国阳明文化园以“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为核心,以“阳明心学诞生地”为标识,通过园区展示、举办朝圣礼、论道会等方式,弘扬阳明文化的精髓。

图为大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每年采摘春茶前,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都会把村规民约和种茶禁忌反复唱诵。我曾经问:要是有人不遵守怎么办?茶农很无辜地看着我说:茶祖会责怪的,蜜蜂都不去那家的茶林了!”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彭野,通过讲诉“一片叶子”的故事,呈现景迈山古茶林的文化景观和云南茶农的生态智慧——“有一种规则,它活在人的心里。”

  来自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馆的张程,解读中国最长村庄名称——“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背后的孝亲敬老故事:“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张程分享称,发生在该村的“鞭打芦花”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并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孝道思想的传承,也让这座普通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孝道教育基地。

  “时至今日,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仍在江淮大地上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之光生生不息。”张程说。

  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保护与传承中日久弥新,必将照见未来。(完)